查看原文
其他

后疫情时代,如何重启中国业务?


本文共1204字,预计阅读时间2分钟。
《外交官》杂志7月7日发表文章《后疫情时代:重启中国业务》。根据文章,斯坦福大学调查了135位中国公司以及在华跨国公司高管,从高管的视角,分析了后疫情时代如何在中国开展业务以及中美经济关系的未来。
调查结果表示,中美“科技脱钩”不是最优解,只会带来低效率。而商业需求和经济效益某种程度上或能为重建中美关系创造新动力。


“科技脱钩”不是最优解
随着中美关系紧张,“脱钩”言论的存在感增强。根据此次调查结果,多数高管表示,中美在科技领域不会出现极端“脱钩”现象,但可能会陷入科技“割据”状态,即中国和美国科技公司继续在第三方国家竞争,而不是在彼此的本土市场竞争。
在获取全球技术方面,40%的中国本地技术和网络公司担心可能会受阻。具体来看,约四分之一(26%)的公司认为可从中国本土获得相同的技术,另外63%的公司认为可从中国或其他美国之外的技术先进国家获得技术。
出于对技术获取的担忧,大多数受访者(63%)认为数字化转型是公司目前最需要的变革。其中,技术人才的缺乏(58%)和组织结构的缺乏(57%)是阻碍变革的最大障碍。
16%的受访高管表示将实施大规模的供应链本地化,尽可能向中国供应商转移。另有8%的受访者计划采用区域化供应链战略,还有22%的受访者表示,将对供应链进行端到端审查,以评估其弹性空间。
此次调查结果表明,在中国的企业已经计划通过本地化供应来应对可能出现的“脱钩”。然而,参与调查的高管也在后续评论中明确表示,“脱钩”不是最优解。


科技公司、大公司对前景更乐观 
参与此次调查的公司在全球的总营收超过1万亿美元,其中既有中国公司,也有合资企业和跨国公司。虽然样本倾向于高科技和网络公司(55%),但是同时涵盖了汽车、金融、消费、医疗保健、媒体和教育等不同行业、不同规模的公司。
80%的公司承认受疫情影响严重,但不同行业和规模的公司的感受也各不相同:科技公司、大型公司恢复速度好于预期。相较于非科技公司,科技公司恢复速度快了2倍,对未来的乐观程度也高了2倍。面对疫情冲击,65%的受访公司表示获得了中国政府援助,另有45%的跨国公司也获得了某种来自中国政府的援助。
调查结果表示,尽管中国经济已在稳步复苏中,但不同类型和规模的公司,在复苏过程中的步调并不一致。总体上,复苏趋势利于科技公司和大型公司;中国政府通过援助帮助企业从疫情中恢复,援助范围也扩大到跨国公司、科技企业和非科技企业等各类企业。
文章指出,在此次调查结果中,在华科技公司和大公司优势尽显,这与美国国内的趋势一致:经过几十年的集聚,美国市场上的大公司拥有足够储备,最有可能熬过经济低迷期。
另外受疫情影响,集聚趋势可能会加速,而这或有重大意义:如果大型科技公司在疫情后变得更强大、更具主导地位,人们或许可以做此期待:科技公司是否能找到办法,阻止政治因素驱使的“脱钩”的发生?随着技术生产和运作方式的不断创新,企业是否能找到规避“脱钩”影响的方法?


相关链接:

发布丨数量最多!自贸区第六批改革试点经验出炉

关注|后疫情时代:中小企业闯关记

外媒丨《福布斯》这样看海南自贸港


来源/中国一带一路网   编译/刘婷


责编/李怡然 审校/陈晓宇 监制/李雨思

投稿/纠错:news@yidaiyilu.gov.cn

加入我们:hr@yidaiyilu.gov.cn
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